羅丹沉思者在想些什麼?

 馬斯奈:泰綺思暝想曲

羅丹沉思者.jpg

《沉思者》是羅丹作品《地獄之門》細部,法國十九世紀重要雕塑家羅丹演繹但丁的神曲,塑造

但丁所寫的「八層地獄」的景像,展開一連串的雕塑。在羅丹的構想裡,這位《沉思者》便是但

丁本人,《沉思者》坐在《地獄之門》入口,似乎在思索著生命的難題與人類生存的意義。

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這項作品始終沒有竣工,對羅丹而言,這件巨作永遠沒有所謂的完成之日

,因為他隨時會做即興修改。事實上,沉思者無時無刻不在探討思索人生的真諦,這種時時刻刻

瞬息萬變的本質,導致羅丹畢其一生也無法完全滿意,因之無法完成這個歷史上偉大的雕塑。

沉思者臉上沉重的表情,令我想起:或許沉思者沉浸於過去的反思痛苦之中,這種反思沒有止境

,所以雕塑終於無法完成。

雖然東西文化有其差異,但是人性基本上是共通的。佛家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的十大

願王,裡面就提到:「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

」任何人對於過去所造成的過錯,如果要一一反思懺悔,真的是無窮無盡。

前些日子,在YouTube看了一首日本歌曲的視頻,歌名是「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中文譯

名:信~寫給15歲的你),這是一首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歌曲,作者為Angela Aki(安潔拉 · 亞季)。

這是一首民謠風的曲子,療癒效果一級棒。

這首歌的緣起有一個故事:15歲的某一天,安潔拉 · 亞季給未來的自己寫了一封信。之後,在2008

年她30歲生日那天,母親寄來了當年15歲寫給自己的這封信。Angela看了以後感慨萬分,就寫下了

這首歌,回信給15歲的自己....15歲的Angela正值青春少女,心裡充滿了對未來的不確定和憂鬱,有

憧憬,有幻夢,也有感傷。30歲的她,經歷了15年的人生歷練,已經成熟不少,遙想當年青衫薄,

感觸應該是很深的,這也是這首歌之所以特別感人的地方。

2008年,此曲一發表,立即大受歡迎,風行全日本國,並成為日本學生畢業時必唱的驪歌,之後並

被編入日本音樂教科書。

光復前後的台灣人,例如1920~1950年代出生的台灣人,在學校畢業典禮,最常唱的畢業歌應該是

「青青校樹」和「驪歌」。當時校園自由風氣未開放,不像現在各個學校可以自己決定要用哪首曲子

當畢業歌。如果在維基百科搜尋一下,不難發現至今為止常被使用的畢業歌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還

不乏當代流行歌曲,這也算是一種多元化吧?但筆者勿寧認為這是過度開放之後的亂象!

話說回來,出生於1947的我,已經經歷了將近5個15年的輪迴。現在回想起來,15歲的我,剛剛從台

灣中部一個農業小鎮負笈北上,滿腦子就只知道讀書、完成學業,似乎沒有一般青少年的憂鬱、焦慮,

或輕愁(當然也沒有浪漫)。也許因為功課方面一向獨居鰲頭,鍾師長們的讚譽於一身,有點自我感覺良

好,從來不知「愁」為何物吧?古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正是屬於這種失敗的典型。

因此,我的15歲,除了課業還是課業,從來不會思索比較深邃的人生問題,當然也就不會有「寫給15

歲的我」這種書信了.....隨著年紀的增長,在社會上,在職場裡受到數不清的打擊和挫折,我的心境可

以用「與年俱沉」四個字來形容。因此,72歲的我聽了這曲子,感受特別深刻!

這曲子,當然Angela Aki的原唱很好,但卻不是感動我最深的。在眾多的翻唱之中,我覺得絢香

Ayaka的版本最好。她那略微沙啞的低沉嗓音,把這曲子的特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尤其其中幾處降半

音的地方,表現更是可圈可點,較之原唱還略勝半籌!這版本是在一個下雨天現場收錄的LIVE視頻,

叩窗的微雨,潮濕而泛著反光的路面,更增添了曲子本身的憂傷氣氛.....

底下我貼出這版本的視頻,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藝文隨筆 羅丹沉思者
    全站熱搜

    L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