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蒸霞蔚武陵秋(5):萬卷天書照平湖

   英國民謠:Londonderry Air

1A.JPG

雲蒸霞蔚武陵秋,萬卷天書照平湖。

 

          採桑子    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

        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

        細捻輕擾,

        醉臉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紅。

 

                這闋著名的採桑子是蘇軾由杭州轉任密州太守途中,在潤州和好友孫巨源、王正

仲飲宴聚會時寫的。詞中的多景樓在潤州甘露寺,時為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

仲冬。根據文獻記載,當時除了蘇軾等三人之外,在場者還有京師藝妓數人,其中胡

琴者姿色尤妙 (古代藝妓即今伴唱者,並非妓女)。所以在詞中東坡拿她紅彤的臉頰和

天邊晚霞相映照,而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斜照江天一抹紅」!

 

                這時的蘇軾剛剛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太守卸任,轉任環境惡劣、地理貧瘠

密州,雖然同為太守職務,其實骨子裡卻是被貶官了,其心情之落寞可想而知。所

雖然酒酣耳熱、美女為伴,有美麗的多景樓秀色可觀,有細捻輕攏的琵琶語可聽

仍舊不免感歎世事無常、宦海如夢,感嘆:「樂事回頭一笑空」.....

 

2.JPG

青山綠水之間的苦竹寨山村。

3.JPG

沉睡在午後陽光下的建築饒具特色,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由於反對新法得罪了當權的王安石,導致被宋神

宗一再的流放,最遠曾經被放逐到瘴癘瀰漫的海南島,還由於烏台詩案險些斷送了性

命。

 

               閒話表過,繼續未完成的武陵源之遊。 

                

              武陵源之旅第四天,來到了位於張家界市西北邊的桑植縣。     桑植縣距張家界市區

60公里,是賀龍元帥的故鄉。這裡風景幽美、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集山、林、水、洞、

民俗風情、革命經念地於一體,形成東邊一條風景線,西邊景點一大片的格局。目前已

開發並可供供遊人觀光的景區包括東面的澧水平湖峽谷風光、西邊的亞洲第一洞九天洞

、賀龍故居、苦竹河民俗古鎮、天平山原始森林生態旅遊、茅巖河漂流等項目。

 

4.JPG

古樸寧靜的民宅,吊腳樓是其特色。  

5.JPG

飛簷翹脊、凌空而立的土家建築。 

 

              「苦竹」是土家語,就是「兩面都是高山」的意思。的確這裡的民居大多建築在高低起伏的丘陵地

上,依照地勢的需要而設計的土家民居,錯落有致,而串聯起各家民居的石板路迎著午後溫暖的陽光,

散發出一股難以抗拒的誘人光輝。這是背負著豐厚歷史文化的古村落,雖然年久失修,處處顯露出歲月

無情的刻蝕,卻令人興起一股股莫名的親切感!

 

茅岩河.jpg

茅岩河交通位置示意圖

茅岩河景區-1.jpg

茅岩河漂流風景區

 

                  根據文獻記載,桑植縣總人口約43萬人,其中漢族僅佔12%,其他88%由18個少數

民族所組成,為數最多的是土家族、白族和苗族。據說桑植縣境內的高山族主要由台

灣高山族農民閔德清從台灣輾轉遷徙而來。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因不堪忍受日本軍

國主義的奴役,離家來到大陸,最後在1938年於桑植縣涼水口一帶定居而成桑植常住

民族,他們保留了特殊的台灣少數民族風俗。可惜對於這一點,這次旅遊的地陪(當

地導遊)卻隻字不提,使得我們這些台灣遊客白白錯過了一個大好的走訪機會!

                    

                 話雖如此,但是第一眼見到苦竹寨民居石塊砌成的牆壁、寬闊的木板門扇、門前

堆放的成束柴火、以及苦竹寨家中所擺放的日常農具。。。那一剎那,筆者竟然覺得

那麼眼熟,竟然像極了自己孩提時代,居住在偏僻鄉間的農家景象。。。
 

6.JPG

石塊砌成的牆壁、寬闊的木板門、門前堆放的柴火,勾起筆者兒時的記憶。

 

7.JPG

高低起伏有致的民居,以古老的石板路串聯起來。

 

35.JPG

類似的農家山居景象,出現在土家族苦竹寨,也出現在早年的台灣。

8.JPG

熟悉的古老農具,帶來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

9.JPG

多少前朝舊事,盡付笑談中!

 

                在苦竹寨一家有點徽派建築風格的餐廳,匆匆用過風味十足的土家菜之後,大夥兒

不敢多作停留,就來到碼頭搭乘渡輪,參加今天的重點行程:苦竹河平湖游!

 

                一登上渡輪,就有身穿傳統土家服裝的年輕女孩熱切的接待。這些女孩看來都還只

是十五六歲,卻是個個能言善道,介紹起土家風俗民情,以及沿途錦繡風光如數家珍。

難得的是,每個似乎都經過特殊培訓,在小小的船艙舞台載歌載舞,輪番清唱,雖無

竹伴奏,卻更顯得清純的嗓音猶如天籟,往往一曲土家山歌唱來,贏得全體遊客如雷

熱烈掌聲!

 

10.JPG

具有徽派建築風格的土家餐廳就在茅岩河邊,風景美極了。

11.JPG

深秋漂流茅岩河,舒展晚春山水韻。
 

12.JPG

平湖無邊秋色冥,萬頃碧波照山青。

13.JPG

茅岩河上水如鏡,江南春色意宛然。

14.JPG

能歌善舞土家女,遊客如醉沐春風。

 

                湖南境內有湘、資、沅、澧四大河流彙集注入洞庭湖。其實所謂「平湖游」就

是搭船遊覽苦竹河大峽谷,也就是澧水上游一段最精彩的峽谷,由於兩岸峭壁聳立

,連綿不絕,景色優美,素有小三峽的美譽!

 

                這段峽谷又被稱為「茅岩河百里畫廊」。茅巖河位於澧水上游,全長50公里,

因河水流經茅岩而得名。茅岩河兩岸峽谷形態具備了「雄、險、幽」之美,大有長

江三峽之勢,故又有小三峽的美稱。一個多小時的行程,也不盡然是波平如鏡的山

水畫卷,有時船行峽谷水流湍急之處,也著實令人膽戰心驚。。。

 

15.JPG

天清地明波如鏡,不負平湖傳盛名。 

16.JPG

參天峭壁險峻美,三峽令譽無虛名。

17.JPG

波光瀲灩、巖貌崢嶸,險極、峻極、美極!

18.JPG

急湍險流處,比美三峽而無不及!

36.JPG

急流漩渦洄洑處,始信三峽無虛名。

 

19.JPG

風平浪靜處,猶如一幅江南山水畫!

20.JPG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然而茅岩河峽壁上的溶岩地貌以及天然壁畫卻是三峽所不具備的奇特之美。茅

岩河兩岸的溶岩地貌不僅展示著豐富的地貌形態,更述說著億萬年海陸滄桑的地質

歷史過程和大自然的無比威力。百里茅岩河之旅可使遊客在美的享受中輕鬆地獲得

無比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寓教於遊,美在其中,樂亦在其中。

 

                千百年來,這裡是一處神秘的禁地,歲月如塵,輕掩著一部古老的傳說。隨著

渡輪的推進,船過「血門溝」,這千萬年的秘境封印逐一展開。一面面雄偉巨碩的

山壁撲面而來,彷彿是一幅幅的巨型畫卷衝擊著每個人的視覺神經;一章章、一頁

頁、一行行的無字天書迎面舒展,使人目不暇給。除了感歎造物的神奇浩瀚,不禁

令人興起滄海桑田的悲壯淒美!

 

21.JPG

碩大無朋的崢嶸山壁,展開盤古公公開天闢地的篇章。。。

22.JPG

青山綠水間,觸目驚心、幽深不見底的「血門溝」!

23.JPG

船過血門溝,無邊無際的萬卷天書於焉展開。。。

24.JPG

神秘而美的山巖,似乎對人們敘說一個亙古的神話故事。。。

25.JPG

壁畫悲壯淒美,眾神寂寂,如助余之歎息。。。。

26.JPG

一頁頁的繁厚卷帙,如一部億萬年的不滅史詩!

27.jpg

萬卷天書百里畫,無盡滄桑訴淒涼!(此照經色調分離處理)

 

                 經歷了萬卷天書的洗禮,半天的平湖游令人更加覺得宇宙的浩瀚無邊,更加

體認到造物的神奇入化,更加領悟了人生的短暫渺小。 一個多小時的不平凡行程

,打濕眼簾的,不僅僅是飛泉流瀑;震撼心肺的,不僅是馬達怒吼。萬卷天書猶

如一闋綿延不斷、震耳欲聾的天籟,對著筆者訴說億萬年來冗長無盡的史詩,如

傾如訴、如泣如歌的不滅史詩。。。。

 

                 讀過了百里畫廊的萬卷天書,忽見一葉扁舟迎面徐徐而來,撐船的是一位鬚髮

皆白的老翁,斯情斯境真是美極了!筆者不假思索,舉起相機連連搶拍數幀。這種

可遇不可求的景象,讓我不由得想起了蘇軾的另一闋「菩薩蠻」,心中油然升起離

世出塵的感覺:

                  

          菩薩蠻            蘇軾  

 

         玉童西迓浮丘伯。

         洞天冷落秋蕭瑟。

         不用許飛瓊。

         瑤台空月明。

 

         清香凝夜宴。

         借與韋郎看。

         莫便向姑蘇。

         扁舟下五湖。

               

                是的,『莫便向姑蘇,扁舟下五湖。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一種

何等灑脫的境界!

 

28.JPG

莫便向姑蘇,扁舟下五湖。

31.JPG

卿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29.JPG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同樣的出世情懷也曾出現在李白的詩歌裡。話說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回來的次年,從漢口來

到江西,寫了一首名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詩的前六句是這樣的: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

            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遊。.....

 

詩中既描繪了廬山的秀麗雄奇,更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那時詩人歷盡磨難,卻始終不

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學道出世之心更加迫切了。

 

              待筆者從無邊的遐想中猛然醒覺,待回首,想要換個角度多拍幾幀,白髮長者的小舟卻已

消逝在無邊際的茫茫煙水之間。進入鏡頭的,是無邊的天清地明,遠山含黛,煙波茫茫。。。

而視野的更遠處,三兩年輕朋友搖著一葉小舟從對岸徐徐而來,隨著江面飄來他們充滿青春活

力的、斷斷續續的嬉笑聲。。。

 

30.JPG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33.JPG

三兩年輕朋友,搖著一葉小舟從對岸徐徐而來.....

34.JPG

杳杳人語歌聲歇,湘妃天籟細細聞!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L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